学    时:68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主要介绍医学影像成像的基本条件、模拟X线成像、数字X线成像、CT成像、磁共振成像、图像存储与通讯技术等内容。在传统X线成像理论的基础上,新增CR、DR、DSA、CT、MR成像原理、图像重建与图像处理及图像质量因素分析,并且简单介绍新近发展的医学影像成像技术,是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二)课程定位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是医学影像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介绍了医学现代影像技术的分类及不同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开设在第三学期,为员工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及从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高职影像技术专业员工就业为导向,根据临床影像科室岗位所涵盖的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经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医学影像技师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和依据。课程设计主要按员工就业岗位的特点,采用工—学融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结构组合教学内容,并通过实验技能训练、理论多媒体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理论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从而培养员工初步具备医学影像技师的基本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学时72,理论学时48,校内实训学时20,临床见习学时4。
二、课程目标
培养员工独立思考、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员工具有高度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掌握影像检查技术临床岗位所必需的普通和数字医学影像学基本原理、检查技术和检查方法、及其基本成像特点,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及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各种检查技术和检查方法在疾病诊治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能够根据卫生经济学原则,科学合理地为患者确定检查方法和检查程序。
职业能力目标: 
1.能掌握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
2.能对影像各种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3.能对数字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并进行三维成像技术。
4.能够对各种数字影像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处理、储存和打印。 
5.能对掌握各种影像设备的主要组成结构。 
6.具有独自操作机器的能力。 
7.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一些常见伪影及影像图像质量的因素进行剖析。 
8.掌握一定最新DR、CT、MRI成像新技术。 
三、内容标准
(一)课程内容
按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目标和医学影像成像原理临床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员工的认知特点和医学影像技师标准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安排
| 
 递进  | 
 单元  | 
 内容  | 
 时数  | 
| 
   
  
  
  
  
  
学习情境划分  | 
   
  
  
1.模拟X线成像  | 
 X线透视与摄影的特点与区别、医用胶片的分类及各种医用胶片的特点与成像原理、增感屏的分类和结构组成、X线影像信息载体、X线照片密度概念及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X线照片对比度概念及影响X线照片对比度因素、散射线的危害及抑制和消除方法、X线照片的层次概念及高千伏与软X线对照片层次影响;X线照片锐利度概念及其影响照片锐利度概念;X线照片影像不同失真的影响。  | 
 14  | 
| 
 2.数字X线成像  | 
 CR、DR系统特点及成像原理;CR、DR的图像后处理的方法;影响CR、DR影像质量的因素。  | 
 8  | 
| 
 3.CT成像  | 
 CT成像原理及数据采集和扫描方式;CT图像重建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CT图像质量评价与成像参数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  | 
 14  | 
| 
 4.MRI成像  | 
 MRI成像物理基础及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序列及临床新技术;MRI成像评价指标及成像参数对MR图像质量的影响;  | 
 14  | 
| 
 5.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  | 
 PACS的分类与组成及优越性。  | 
 2  | 
| 
 校内实训  | 
 技能训练  | 
 X线、CT及MRI成像技术(X线胶片特性曲线的制作、增感屏增感率测定、旋转阳极与旋转阴极球管特点、照射野的X线量分布、X线管焦点极限分辨力测试、X线照片影像的几何模糊、CT成像设备及控制台操作、MRI成像技术扫描)  | 
   
16  | 
| 
 临床见习  | 
 科室 
CR及DR  | 
 CR、DR成像技术(CR及DR系统成像原理、CR、DR图像处理功能、CR、DR操作界面的各个参数意义、图像处理各参数对显示图像的影响)  | 
 4  | 
| 
 总计  | 
    | 
 72  | 
(二)学习单元设计
| 
 单元名 称  | 
 学习目标  | 
 学习模块  | 
 教学设计  | 
 课时  | 
| 
 知识内容和要求  | 
 技能内容和要求  | 
| 
 单元一  | 
 1.能掌握医学影像技术的概念及不同分类、发展历程; 
2.对不同医学影像设备成像的概念进行掌握,以及了解其他成像方式。 
3.能对本课程的学习特点及学习方法进行了解。  | 
 1.能对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划分有一定了解。 
2.能对主要成像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概论  | 
 活动一:  
  通过理论讲授、多媒体图片展示等形式让员工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概念及不同成像技术的区别。  | 
 2  | 
| 
 单元二  | 
 1.能描述模拟X线成像的成像原理。  
2.能掌握X线透视和摄影的特点及优缺点、临床上透视及摄影的应用。 
3.能对医用胶片的进行分类;正确掌握医用银盐胶片、医用激光胶片、热敏干式胶片的结构组成及成像成理;医用X线胶片的感光特性及测定。 
4.能对增感屏进行分类并对结构及性能进行掌握。 
5.能描述X线束形状、X线束的量与质的特点、X线束的能量分布特点以及X线管焦点及其成像性能。 
6.描述X线照片密度、X线照片对比度、X线照片层次、X线照片锐利度、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的概念,能分析影响照片密度、照片对比度、照片层次、照片锐利度、照片影像的失真的因素。 
7.判定散射线的特点,举例说明抑制和消除散射线的方法。 
8.区分普通X线摄影机及胃肠透视的设备,掌握其各自特点。  | 
 1.能单独完成暗室洗片及激光打印胶片的实验,对医用X线胶片进行分类,并对各类医用胶片的结构、作用和原理进行剖析。  
2.能正确对X线管有效焦点进行测量、对增感屏的增感率进行测试、对X线胶片的特性曲线的制作及特性值测试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掌握模拟X线成像的基础知识,理解模拟X线成像的原理,会分析影响X线照片质量的因素。 
3.能熟练操作实验室的胃肠透视机并会对常规部位进行摄影和透视。 
4.能利用所学防护知识,对X线机房进行策划建设方案设计。 
5.能设计一些方法抑制和消除散射线对X线成像的影响。 
6.能判断模拟X线机的基本故障进行检测及故障分析。  | 
 模拟X线成像  | 
 活动一:  
通过理论讲授、多媒体等教学形式让员工掌握模拟X线成像的基础知识,理解模拟X线的成像原理。 
活动二:(校内实训)   实训使员工能够对X线的影响因素及模拟X线设备的结构进行掌握,掌握暗室洗片的流程(X线胶片的特性曲线的制作及特性值测试、增感屏增感率进行测试、X线管有效焦点进行测量、照射野的X线分布、X线照片影像的几何模糊及固定阳极与旋转阳极X线球管的区别) 活动三:(校外实训)   通过医院见习使员工能够对放射科室的日常工作进行了解,掌握目前最新的X线设备特点、掌握模拟X线的成像原理。  | 
 12+8  | 
| 
 单元三  | 
 1.描述CR、DR系统成像特点及成像的基本原理、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特点;分析影响CR、DR系统影像质量的因素。 
2.清楚CR、DR设备主要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3.阐述IP板、FPD的分类特点、结构组成及其各自特性。 
4.理解DSA成像原理及减影方式、会分析影响DSA图像质量因素。  | 
 1.正确使用CR、DR机器,并会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2.识别DR系统不同FPD,并掌握其功能作用。 
3.能对CR、DR系统设备不同部件进行辨别,掌握主要作用。 
4.能运用DSA软件,熟练完成一副DSA图像。 
   | 
 数字X线成像  | 
 活动一: 
通过多媒体和图片形式让员工掌握CR、DR系统特点及基础知识,掌握DSA的减影方式与成像原理。  
活动二:(校外实训)  医院见习CR、DR、DSA科室仪器设备及操作学习。  
   | 
 8+2  | 
| 
 单元四  | 
 1.能掌握CT机的基本构造,并明白CT的成像过程和成像原理。 
2.叙述CT数据采集的基本原理及原则,区别常规CT和螺旋CT不同的扫描方式。 
3.能应用数理基础分析不同CT图像重建的方法的过程。 
4.描述不同的CT图像的处理功能和图像后处理技术。 
5.能掌握CT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并会分析成像参数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  | 
 1.正确熟练使用西门子CT机技能。  
2.学会机器的开关及机器预热的操作。 
3.对某个部位进行完整常规的CT扫描。 
4.能运用各种参数对CT图像进行后处理。 
5.会对CT图像进行PACS的传输。 6。能掌握实验室的西门子机器的主要构成部件及作用。  | 
 CT成像  | 
 活动一: 
通过多媒体和图片形式让员工掌握CT成像特点及基础知识,掌握CT成像原理与图像重建。 
活动二:校内实训 
实验室让员工练习CI机的基本操作,图像的扫描程序及图像后处理过程。 
活动三:校外实训  操作练习CT的三维重建等新技术。 
   | 
 14+4  | 
| 
 单元五  | 
 1.能运用数理知识对MRI的成像过程进行分析,掌握复杂的成像原理。 
2.能掌握MRI设备的构成部件,并明白各部分的作用及特点。 
3.掌握MRI图像重建的过程,并应用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4.叙述不同MRI的脉冲序列的特点及作用。 
5.区分不同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优缺点。 
6.描述MRI的图像评价指标并会分析不同成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 
 1.能熟练操作实验室永磁型磁共振,并会对成像参数独自进行调整,完成某部位的图像扫描。 
2.能判断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对成像的影响。 
3.能对基本机器故障进行判别。 
4.能运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对MRI图像进行处理。 
5.运用不同脉冲序列对同一部位进行扫描,掌握不同脉冲序列的优缺点及特点。  | 
 MRI成像  | 
 活动一: 
通过多媒体和图片形式让员工掌握MRI成像特点及基础知识,掌握MRI成像原理与图像重建。 
活动二:校内实训 
实验室让员工练习MRI机的基本操作,图像的扫描程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 
活动三:校外实训 
通过教学见习使员工能够对高磁场进口MRI机的设备结构及成像新技术有一定了解。 
活动四: 
讨论不同脉冲序列的特点及优缺点。  | 
 14+6  | 
| 
 单元六  | 
 1.叙述PACS是意义及组成与工作流程。 
2.描述PACS的类型及PACS的应用与管理。  | 
 能应用PACS系统对各个影像科室的影像图片进行传输。   | 
 PACS系统  | 
 活动一: 
通过理论讲授让员工理解PACS系统的概念及组成与工资流程。  | 
 2  | 
四、实施建议
(一) 教学建议
1.课程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开展对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活动项目来驱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员工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理论教学、多媒体、观看录像、校内实训、医院见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手段,采用递进式的教学过程,内容上树立课程的“知识与行动结构观”,使员工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完成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技能,获得医学影像技术所需的职业能力。  
2.课程突出实用性、前瞻性。将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新知识、新方法及时体现在课程内容中。课程应以员工为本,内容要突出重点且表述清晰,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可操作性,重在提高员工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应加强对员工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个案教学或项目教学,注意以任务引领的个案或项目,诱发员工的学习兴趣,使员工在案例学习或项目活动中,了解影像技师的工作内容。 
  4.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重视实践,探索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以积极引导员工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创新能力。
(二)考核评价建议
突出过程与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员工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课程综合能力评价,结合护理个案分析,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发展员工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教材编写建议
根据课程内容选用比较先进、针对性与适应性较强的教材,根据教学能力目标的确定,编写相对应的实训指导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作,编写好讲义、教案,制作课件。教材设计以影像原理为知识构架,以利于员工形成整体影像技术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建议使用卫生部规划、高职高专适用教材。
(四)实验实训建议
充分利用院-校合作的实习基地、满足员工见习、实习的需要,并注意职业能力的发展,使院-校合作平台的资源成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校内影像技术实训中心的影像设备实训,满足员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利用优质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精品课程、网络资源,通过搭建多维、动态、活跃、模拟场景的课程训练平台,充分调动员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积极的创造性等综合能力。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使员工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编制人:任红丽            编制单位: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编制日期:2013-11-22      审核人:贺太平、李昱
                     院部负责人:赫光中